本學期最後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,上週已經預告了本次要進行同學之間的兩兩訪談,根據抽籤的結果,大家就開始進行配對。
◎第一階段的訪談
我是擔任訪問者,對象是永嘉同學,談話的內容大多是關於他的研究內容,大概討論了以下幾個部分:
1. 題目
他要研究的議題是「網路環境中成功查找資訊的關鍵因素之行為探究」,我問了一些「定義」的問題,例如如何明確去界定「成功」這個概念。
2. 動機
談到研究這個題目的動機,他認為這個領域是變化很大,同時也是很重要的,但是相關研究尚不多,再加上本身也是重度使用者,已有十五年的接觸經歷,接觸到資訊行為的課程,都感到有興趣,且符合指導教授的專長,因此選擇這個主題,希望能做「內部的跨領域」研究。
3. 文獻探討
這部分是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,因為我希望能聽聽同學們的經驗談,也幫助自己在做文獻探討時能多一點想法。
(1)關鍵字:首先我想瞭解的是永嘉用了哪些關鍵字來找自己需要的資源,他提到其實這方面的關鍵字較廣,例如他用的「網路資源查找」、「資訊尋求行為」、「web searching behavior」......等等,其實一直以來都無法很明確地界定「searching」這個詞彙,可以說是「查找」,也可以解釋為「檢索」或「搜尋」,而他想要研究的是最核心的searching behavior。
(2)搜尋管道:關於使用了哪些資源來找文章,除了一般的網路資料庫,如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、CKNI、ISI web of knowledge......等等之外,他還提到「專書」是很好的資訊來源,不過一般人都很容易忽略,而只找單篇的文章,其實從一本專書中,能夠得到的知識就已經非常充足且完整了。
4. 研究方法
永嘉說到現階段的相關研究大多是以量化居多,而他希望能用到質與量都有的研究方法,質化研究是使用訪談法,量化研究則還在思考中,也許會是實驗法。
整個訪探過程,我覺得還蠻順利的,話題也一直進行下去都沒有中斷,藉由這個活動,我的心得是一對一的訪談果然是非常深入的,雖然上次在圖書資訊學研究的課堂上已經聽過同學的報告了,這次卻能更清楚對方的研究,以及其中的想法,是很不錯的收穫。
◎第二階段的訪談
輪到我變成受訪者,訪問我的人是柏堯同學,針對這堂課的綜合感想,他問了我以下幾個問題:
1. 懂的概念
2. 不懂的概念
3. 個人心得
首先是我覺得這學期做報告的經驗,無論準備的過程或是展示海報、口頭報告等,都很創新、很難得,在來就是課堂上使用的工具,如Joinnet、Wikinote、Freemind,都是很便利的幫手,我會希望大家能一起用wikinote將每一週的上課內容整理成共筆,雖然現在有寫在個人的網誌上,但都是很零散的,其中也有很多互相重複的內容(甚至錯誤),若能大家一起在同一個平台上作業,整理出來的成果應該會是更豐富的。
4. 課堂中學到的對未來有幫助的地方
我想到比較技術面的幫助是做海報的方法(如使用PPT),另外就是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的經驗。
我覺得柏堯果然是「好心的同學XDD」,當我想不到該回答什麼的時候,他也會講講他自己的意見給我參考,例如提到懂與不懂的概念,雖然我覺得這學期學到很多,但是一下子要舉出幾個例子,還是會讓我產生一點遲疑,一開始都從定義面去想,柏堯就建議我也可以想得廣一點,而不用執著於某個特定的概念。
最後,老師希望我們能夠發表對以後課程的建議,而提出了四個問題:
1. 單元順序是否有需要調整的部分?
2. 課程主題是否適合我們的需求?有沒有遺漏的地方?
3. 閱讀材料的質與量
4. 若重新再修一次的期望(例如對課程設計或自我期許)
學術研究與寫作之性質
14 年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