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08/10/07

WK03 圖資學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

本週的課程改為聆聽演講,主題為"Bibliographic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: No Blames On Users"(書目隱性語義索引:使用者無錯),由來自Milwaukee的穆教授向我們講解關於LSI的基本概念。

  • OPAC is a gap between user and librarian.

  • 圖書館的線上公用目錄是設計給館員用的,而非讀者。

  • LSI tries to catch the key concept from the document.

  • 這裡舉了「馬英九」的例子。

    其實我對於穆教授講關於出國留學的話題比較有印象orz 他說老師與學生的相處就像朋友,彼此的閒聊之間反而能激盪出許多想法。我想這是高等教育中最理想的師生關係吧!

    在最後的提問時間,老師們提到了Google與Yahoo的差異,Google是完全偏系統、數字導向,而Yahoo則是由人工操控關鍵字。

    其實在幾個月以前,我依然是使用Yahoo多於Google,大概是因為我的資訊需求並沒有那麼強烈,或者說有需求的方向都是以休閒生活居多,查電影、天氣、逛拍賣等等,所以用Yahoo當然對我而言比較方便,因為Yahoo的首頁提供了許多「資訊」,讓瀏覽者能夠直接吸收,老師雖然提出對於網路新聞品質的質疑,但不可否認地,那是許多人獲取新訊息的途徑之一。對於較被動的使用者而言,Yahoo所提供的就已涵蓋他所需要的一切。

    不過這樣的優勢,在iGoogle問世之後漸漸減弱了,高度的自由性,讓使用者可以自訂首頁,更多的新功能讓大家可以靈活運用。

    現在我是用兩個首頁,辦私事用Yahoo,談公事用Google,我並不覺得用Yahoo就比用Google來得不專業或是資訊素養低落,端看需求而定,例如想找電影的資訊,在Yahoo直接點選「電影」即可,而在Google的搜尋框上打「電影」,搜尋結果的第一名也是「雅虎Movie」,哪個方式比較快呢?

    沒有留言: